存放红糖月饼的国宝元青花瓷罐

藏家常说“元青花可遇不可求,能得一片足矣”,可见元青花瓷器的稀少和珍贵。据不完全统计,元青花瓷器的存世量不足400件,我国元青花的收藏量不到200件,且以中小型器物居多,大型完整器较少。在弥足珍贵的元青花瓷器中,包头博物馆就珍藏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

该罐高29厘米,口径22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19厘米,直口圆唇、短颈圆肩、鼓腹平底。光洁莹润的釉面下,颈部绘有一周缠枝栀子花叶纹,肩部饰有缠枝石榴花纹,腹部为富丽雍容的缠枝牡丹花纹,下腹部饰有变形仰莲瓣纹和卷草纹,各组图案之间以两道淡蓝色弦纹为界,层次分明,构图完美,彰显了元青花瓷器大气简洁、富丽雄浑的独特魅力。

弥足珍贵的物品背后往往有着曲折故事。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也不例外。故事得从包头市南郊古镇麻池说起。

元朝时,麻池镇燕家梁地区是云内州的一座大型集镇,紧靠黄河,连接土默川平原和后套平原,是繁华的水旱码头和对外贸易的重要驿站。精美的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就从千里之外的南国和中原地区,途经燕家梁中转销往西亚各国。

元朝末期,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当地的富商大户陆续离开。离开前,就地封埋了部分带不走的精美实用器和装饰器物,期待日后重回家园启封销售。

当年一个深秋午后,燕家梁26岁的农家男子燕孝荣挥着铁锹平整集体农田,为来年的耕种做着准备。

忙碌了半后晌,其他农民陆续收工了,只有燕孝荣还在翻整着。突然,它的铁锹碰到一个硬物,燕孝荣弯腰刨开黄土,一个白底蓝花的大瓷罐子露了出来。这个瓷罐没有丝毫破损,它就是后来为世人所注目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

燕孝荣把瓷罐拿回家后,全家人都爱不释手,他的母亲更是喜出望外,一直小心珍藏着,只在中秋节时才存放几天红糖月饼。

1979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当地35岁的文物管理员刘幻真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在麻池公社开展考古调查和文物保护宣传。

当时,包头文管所成立不久,文物调查和保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摸清包头文物家底,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刘幻真经常在燕家梁田间地头向农民宣讲文物常识和文物保护知识。

这天,刘幻真来到麻池古城南门一个筛沙场,拿出他在当地遗址采集的瓷片,告诉大家,如果劳动中发现类似图案的文物,要及时向国家汇报。

当时,有位妇女随口说道:“我婆家就有一个这样的蓝花瓷片罐子。”巧也不巧,说话的正是燕孝荣的弟媳妇。

刘幻真特意从供销社买了麻花和饼子,来到燕孝荣家,他一进屋就看到了摆放在躺柜上的这个大瓷罐子。

考古调查以来,刘幻真从没见过如此完整硕大的青花瓷罐,便知这是一件难得一见的古代瓷器。经过聊天和沟通,朴实、正直的燕孝荣同意把大瓷罐子交给国家保管。为了表示感谢和鼓励,刘幻线元钱)作为保管费。

难掩激动心情的刘幻真把罐子放在纸箱里,防止磕碰损坏,又在纸箱空隙塞满麦草,10多公里的山路一直是推着自行车走回去的。

文物专家证实,这件瓷罐是我区境内发现的器形最完整、特征最显著的元代青花瓷器,是我国少有的元青花大型器物。

40多年来,这件珍贵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代表国家先后漂洋过海去过很多国家展出,向各国观众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中国元青花瓷的独特魅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Previous post 足协杯:央视直播!万涛执法济南对决浙江刘威主哨成都迎战海港
Next post 山东出土新国宝“济南王”墓的元代青花瓷价值上亿